[] [] [] 发布人:考试无忧网 发布日期:2024-06-07 共2524人浏览过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语文作文试题共3道。试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精神,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考查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学会沟通、善于表达。

激发探究意识,发展创新思维。“答案与问题聚焦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思路开放、多元;抵达未知之境突出不惧失败、不断尝试、放眼未来的品质;真正的相遇引导学生结合切身的体会或对社会的观察去思索成长中的典型问题。3道作文题均以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为中心,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强化对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考查。

贴近学生生活,彰显青春气象。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每道题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很多,学生既可以书写时代主题,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彰显直面成长、勇立潮头的青春担当。

精选典型素材,引导解决问题。作文材料文字简洁,意蕴丰富,引导学生针对特定的现象去观察、归纳,凝炼想法、提出问题,或生动记叙,或深入论证,体现思维的形象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2024年高考3道作文试题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精神,精心选材,合理布局。试题言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起来看2024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报告——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本题选择相处”“相遇这样一个高中生的常见话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出发构建作文素材,希望借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理性思考或真情实感。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是作文材料预设的一个前提,更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多数青少年为此迷茫过、困惑过。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青少年在学习与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现象,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成为封闭型人格形成的一个起点,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材料最后提出问题的正确解决之道——“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不回避矛盾与分歧,充分表达自己,坦诚交流,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材料三层语境,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真正的相遇是青少年成长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意味着你我之间,心无芥蒂,无话不谈,共同成长。

材料是一个观点的陈述,没有设限定性的情境任务,这给考生的写作留下了足够多的思考空间。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针对三层语境,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及观察到的相应社会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考生可以针对整个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辩,可以将其中的前提、现象、答案作为立论的基础,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词语凝炼观点。而用相处真正的相遇冲突交流坦诚交流真正的相遇等进行组合思辩,也可写出切合题意、思想深刻的好文章来。考生如果选择相处”“相遇”“坦诚交流等话题,切合作文材料内容,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新课标I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题的合适表达。

 

新课标II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本题从本试卷内的阅读材料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以材料三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作文材料最后一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将伟大的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生活学习情景,其中的关键短语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充满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与考生此刻身处考场的情境不谋而合。

考生立意作文,不能止步于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而要回到我们每个人这一语境,使抵达未知之境的太空之旅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之间构成一种新的观照维度。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新的人生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材料中的未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而好奇心在驱遣我们去想象,推动我们去思考,由此考生可以生发出深邃的议论与独到的观点。如果考生能以日常学习生活的成长进步为切入点,写出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记叙文,写出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探究精神,都是符合作文命题指向的。

 

北京卷

试题内容: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立意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作文题目历久弥新,这是一个蕴含深厚哲理和文化内涵的题目。题目中的历久指的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弥新则意味着在时间的流逝中,这些事物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的光彩,反而更加焕发出新的生机和价值。

接下来,我们进行审题分析。题目要求我们以历久弥新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探讨这一话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历久弥新的具体内涵,即哪些事物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而愈发显得珍贵和有价值。在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等,它们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而愈发显得珍贵的代表。

接下来,我们需要分析这些事物为何能够历久弥新。这涉及到它们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以及它们对于个人、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影响。例如,古老的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能够启迪人们的心智;杰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是因为它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深远的影响力,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之所以能够亘古常新,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在立意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例如,我们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古老经典的热爱和传承;我们也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杰出思想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阐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无论选择哪个角度,都需要我们紧扣历久弥新这一核心话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论述。

最后,在撰写议论文时,我们需要注意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的要求。同时,语言要流畅、书写要清晰,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立意分析:

本次作文题目打开是一个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题目,它要求考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与打开相关的经历和感悟,并以记叙文的形式展现出来。首先,我们要明确打开这个词语的多重含义,它既可以指物理层面上的开启、打开某个物体或空间,也可以指心理层面上的敞开心扉、拓展视野、打破思维定式等。

在审题时,我们需要关注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科技创新,以及新的自己新的气象。这些关键词提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思考打开的意义和价值。比如,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意味着我们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认知范围,接受新的信息和观念,从而发现新的自己,实现自我成长和超越。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则强调了真诚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只有打开心扉,才能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实现心灵的交流和共鸣。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则提示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要敢于打破常规,创新思维方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在立意时,我们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选取一个与打开相关的故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和情节展开,展示打开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它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文章中穿插一些个人的感悟和思考,表达自己对打开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它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保持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同时注重内容的充实和合理性。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生动的场景和深刻的思考来丰富文章内容,使其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总之,本次作文题目打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创作平台,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打开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以展现自己的写作才华和思想深度。

 

上海卷70分)

试题内容: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本次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目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评价与个人认知的深刻议题。题目要求考生对认可度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从而展现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和思维深度。

首先,审题时要明确认可度的内涵和外延。认可度是社会对个体或事物的一种普遍评价和接受程度,它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导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根据认可度来判别事物的好坏、优劣,这种判别方式既反映了社会的共识,也体现了个体的选择。

其次,立意时要思考认可度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认可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社会文化、个人经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哪些因素是关键性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认可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追求认可度的过程中保持自我和独立思考。

在构思文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认可度的社会意义:认可度是社会对个体或事物价值的普遍认同,它体现了社会的共识和文化导向。通过探讨认可度的社会意义,可以揭示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认可度的形成机制:认可度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认可度的形成机制,可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

认可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认可度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对个人而言,认可度可以带来荣誉和自信,但也可能导致盲目追求和迷失自我;对社会而言,认可度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但也可能导致社会偏见和歧视。

如何在追求认可度中保持自我和独立思考:在追求认可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自我和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或迎合他人。通过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法,可以引导读者在追求认可度的同时保持自我和独立思考。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对认可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通过分析认可度的社会意义、形成机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追求认可度中保持自我和独立思考等方面,展现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和思维深度。

 

天津卷60分)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立意分析:

本次高考作文题目围绕被定义自定义的辩证关系展开,旨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个人、群体及国家在面对外界定义时应有的态度和行动。通过审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立意分析:

首先,题目强调了被定义的普遍性。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国家都无法避免地被外界所定义。这些定义可能基于我们的行为、成就、身份等,它们构成了我们社会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这些定义,从中找到自我认知的起点。

其次,题目提出了对被定义的审视态度。不是所有的定义都是客观公正的,有些定义可能带有偏见或误解。因此,我们需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去芜存真,筛选出那些有助于我们提升的定义,同时摒弃那些消极、负面的定义。这种审视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还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动力。

接着,题目强调了自定义的重要性。在认识到外界定义的局限性后,我们需要勇敢地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这意味着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意愿、梦想和价值观,去定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通过自定义,我们可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风采,用自己的方式前进,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从立意上看,本次作文题目鼓励考生从个人、群体及国家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体验和感悟,探讨如何正确处理被定义自定义的关系。这既是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命题,也是一个关于如何塑造个人、群体及国家形象的命题。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选取具体的案例或情境进行论述,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来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语文日刊